Search

傳統「#國家經濟」觀點的農業政治經濟學論述中,常有「#以農養工」的論述——農業越進步、成本越低,勞工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傳統「#國家經濟」觀點的農業政治經濟學論述中,常有「#以農養工」的論述——農業越進步、成本越低,勞工要填飽肚子的成本就越少,因而也能連帶帶動工業發展。
本週的文章從英國和日本的殖民歷史,及兩國及其殖民地的環境,討論上述觀點如何忽略了歷史現實:

「這種觀點完全美化了先進國家(如英國),好像其是以己之力完成工業化,但實際上綜觀歐美等先進工業國家,無一不是透過廣幅的殖民征服、對被殖民者與環境的深刻剝削,才獲得其工業化所需的廉價勞力與原物料。
⋯⋯

對於此等「由於定著於土地的資本利潤率下降,而必須依賴空間移轉進行穢土轉生,讓資本利潤率重新活起來」的過程,批判地理學大師David Harvey稱之為「#空間修補」。但這個過程也使某些在許多方面均缺乏發展利基的社會—尤其是前殖民地—持續陷在依靠販售自身原物料以賺取利益的脆弱經濟體質,即所謂的「#榨取性經濟」(extractive economy),形成全球經濟中社會與生態的不平等交換與不均衡分配。」

朱華瑄/環境資源如何形塑工業資本發展:以日不落與日之出帝國的比較為例
文章連結:https://wp.me/p3bKKK-2LK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街頭巷尾,是一般人最常出入的地方,也構築了基本的社區。在這裡,我們看看台灣的日常生活社會如何運行。
View all posts